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21:10:00
□周璇(南京师范大学)
4月11日晚,千万粉丝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处理网约车司机索要好评的经历引发争议。他提到,过去面对司机的好评请求会口头答应但事后遗忘,如今改为直接拒绝,并称这是克服“讨好型人格”的锻炼方式。相关言论在社交平台掀起了关于“是否好评”的争论。(4月12日 九派新闻)
从单一事件拓展来看,会发现围绕“是否好评”的争论本质上折射着生活中的社交矛盾:在服务行业的评价体系与个体观点的自由表达之间,如何找到善意的平衡点?
对此,我们要首先明确的是:答应给好评从来不是讨好,而是社交中最基本的情绪价值传递,哪怕当场承诺但事后遗忘,口头上的善意回应本身就已让对方得到宽慰。
从网约车司机的口头请求,到外卖骑手的 “记得给个好评”,再到视频博主在结尾呼吁“一键三连”,这些日常生活场景都共享着相似的逻辑:服务提供者期待通过积极评价获得物质和情感的双重肯定。
而深究评价机制的根本,也是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求好评”并不是对顾客“正向评价”的道德绑架,而是希望得到顾客“好心评价”的真诚期待。
再者说,即使我们未必会记得落实评价,但当场的“好的”既是对对方工作的即时肯定,也是社交礼仪中“不让人难堪”的温柔。这种看似“敷衍”的回应,本质上是对他人付出劳动的尊重,与“讨好型人格”毫无关联。
可“何同学”将“直接拒绝好评”视为“真诚的勇气”,则是既不懂拒绝,也歪曲了真诚。以“克服讨好型人格”为由生硬拒绝,表面坚持了个体观点的自由表达,其实是让双方都陷入了无比尴尬的境地。
正如网友指出的,何同学作为博主也会在视频中呼吁“点赞关注”,这种对正向反馈的期待,与司机索要好评的心理并无二致。因此,我们应当警惕将“社交礼仪”污名化为“讨好”,真正的真诚也绝不刻意的对立,而是应当尊重他人的期待,给予善意的回应。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或许,在这个高喊“做自己”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会的,是在坚守自我的同时,也能温柔地接住他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