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沉痛悼念!我国著名血液病学专家宋善俊教授逝世,他曾说:“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4:38:00    

极目新闻通讯员 协宣

2025年4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发布讣告,我国著名内科学家、血液病学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内科教授宋善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2日晚11时30分离世,享年84岁。

宋善俊教授(1941-2025)

他是《临床细胞学图谱》的主要编写者

宋善俊教授1941年9月29日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1963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后在武汉协和医院工作至今。历任血液内科主任、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协和医院)院长等职,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宋善俊全家福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宋善俊教授即开始从事血液与肿瘤细胞形态学的研究,主要参与编写了我国血液病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临床细胞学图谱》一书,并获1971年湖北省优秀图书奖。此后,宋善俊教授带领血液科团队举办了6期临床细胞形态学学习班,为全国培养学员200余人。

《临床细胞学图谱》

研发抗白血病创新药三尖杉酯碱

进入70年代,在宋善俊教授的主持下,协和医院血液病学研究所联合国内其他研究机构,开展了半合成三尖杉酯碱的抗白血病的药理、临床研究。研究结果系统肯定了三尖杉酯碱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也使得我院血液病学研究所成为国内首家临床应用该药的医疗机构。当年,三尖杉酯碱是我国独立开发的、世界独有的治疗该病的新药,研究成果获得1981年度原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等奖。现在临床仍在广泛应用。

中年时期的宋善俊伟患者进行查体

他是国内DIC研究的奠基人

20世纪80年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进入宋善俊教授的研究视野。作为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当时在国内医学界并没有获得系统认识。宋善俊教授知难而上,从源头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为该病的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奠定了我国DIC诊断的标准,实现了“四个一”的突破,即在国内第一次开展DIC动物实验;第一次提出DIC临床诊断标准;第一次提出DIC实验诊断标准;第一次撰写出版DIC临床专著。此后,他又率先在国内将肝素等用于DIC的抢救,挽救了一大批垂危患者的生命。该项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3年,宋善俊教授主持完成了中南地区首例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由此奠定了协和医院血液科在中南地区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的地位。

卓越医院管理者,医疗改革弄潮人

20世纪80年代,宋善俊教授走上管理岗位,先后担任协和医院副院长、院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他因势利导,带领协和医院大力开展管理革新,引领全国医疗机构改革之先,用服务的提质与管理的增效,赢得社会广泛称赞。在宋善俊的主持下,协和医院大刀阔斧开展改革创新,一方面刀刃向内,率先打破铁饭碗;一方面以患者为中心,着力强调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同时,医院大力开展基础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建成了全新的内科大楼,当年被誉为华中第一楼;引入了众多先进设备,包括全省第一台CT、磁共振等。

医院当年实施的这些改革措施,成效显著。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全省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被业界认为这些措施具有引领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作用。

宋善俊教授曾说:“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宋教授虽然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然长留在敬爱他的患者和同事心中。他为中国血液病学事业、为协和医院发展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宋善俊教授千古。

宋善俊教授

宋善俊教授口述实录

我的母亲生了6个小孩,由于农村里的医疗条件、生活条件、卫生条件都很差,只存活了两个,所以那个时候生计比较艰难。

我是7岁多,上了一年的私塾,当时读书的时候就解放了,第二年当地的老师办了一个小学,我在小学里面又待了4年。之后,我考到了荆州中学(江陵一中)。高中三年我们的基础比较扎实,所以当时凡是从荆州中学考到武汉医学院的学生都成绩很好,学习毫不费力。

在武汉医学院学习的五年,我的印象就是我们上的课特别多,一般大内科上课,是200个学时左右,我们上了300多个学时。那时候强调教学质量,我们有一个教师说过一句话很深刻,他说你要是在协和医院急诊室待上一年,世界上所有的急诊你都可以应付。

我是1963年7月份大学毕业的,同年9月份走上工作岗位。最早协和医院大内科当时没有分(科)。我觉得我这么多年的业务上就干了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编撰了一本细胞学图谱。我们在1956年就开始做这个事,当时因为我比较年轻,是由我为主的,彭孝敬教授是主要的支柱,我们是1970年成书的。在当时编书是很少的,能够编这本书,思想是已经比较前卫了。

第二件事情,干细胞移植。这是我立志要做的事,而且是长时间都没做的事。移植是血液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没有移植,很多病是不能治愈的,没有希望治好。在我卸任院长后,就在全中南地区做了第一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第一例病人是个很严重的白血病患者,移植一个月以后,天天去观察患者的组织细胞培养,如果有单核细胞出来,那是好现象,表示她快治好了。所以做移植是非常辛苦的事情,精神负担很重。

在此之前,做了一个抗白血病的药,叫三尖杉。从这个里边提取了一个药做抗白血病实验,而且当时这个药单独使用有效率在45%左右,这个事情在我们中国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之一,得了1980年科技进步甲等奖。

在出凝血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最主要是DIC,中文名字叫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个病简单地说,在全国第一个动物实验是我们做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们写的,第一本书第二版也是我们出的,全国的诊断标准、治疗标准都是我们制定的,后来我们获得了科技进步湖北省的一等奖。

我是1983年到1988年做副院长,协助我们黄选兆院长,1988年到1992年做院长。

我觉得我做的事情归纳起来就是这么几件事情:第一个推动医院改革,打破铁饭碗,就是你要干得多的就多拿一些,干得少的就少拿一些,当时湖北省没有一家改革的。

第二个是制度上的改革。病房不准不收病人,凡是急诊的都要收,医生值班床都拿来收了,所有的措施基本是为了更好、更快地为病人服务。

一个老百姓他来看病,提前一天住院,提前一天开刀,就意味着跟人家做了很大的节约,病人有这个需求,病人的利益要第一,就是这个想法。

‍改革是第一个,第二个是基本建设,(我们)建了一个华中第一楼。12层的内科大楼,当时在全国都不太多。包括很多仪器,都是我们第一个引进的,当时的CT,我们是全省第一个引进的,MRI我们又是第一。

1992年,我卸任院长回到科室,我们血液科有38张床,其中12张是儿科,我们只有二十几张,还收不满。现在我们血液科有200张床。医院这些年确实有很大的发展,在我看来,和国家的发展一样,是加速度的。

‍我做院长和做副院长的时候,经常提一句话,叫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要培养一种共同的荣誉感、使命感,只有把医院搞好了,个人才能够好,医院不好,你怎么好得起来呢?每一个人都要爱护自己的医院,你的任何一个不好的行动都可能会影响到医院的发展、声誉。

(以上图片由协和医院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