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04:36:00
本报记者 陈茂利 上海报道
“我们还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辅助驾驶上,把安全作为第一位,不要一味地追自动驾驶。实话讲,前些年,行业的发展有一些非理性,所以这次工业和信息化部收紧监管,让整个行业回归到正常轨道,是好事。火车为什么会跑得比汽车快?是因为有铁轨。在行业规范下更加理性地发展,并不会拖慢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反会发展得更快。”
近日,在2025地平线年度产品发布会上,地平线重磅推出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地平线HSD,构建体验“类人”、用户“信任”的城区辅助驾驶新解。地平线在年度产品发布会上推出了城区辅助驾驶HSD,此次发布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收紧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管理之后,第一家在智驾产品宣传上作出反应的企业。
就此,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在2025地平线年度发布会期间接受《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采访时分享了其对工业和信息化部收紧智能驾驶监管的看法以及对行业赛道发展的预判。
资料显示,地平线是国内领先的乘用车高级辅助驾驶(ADAS)及高阶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提供商。到2024年年底,地平线在中国OEM高级辅助驾驶市场占据超40%的市场份额。
“我们希望能够树立中国智能驾驶的行业标准,有规范的‘铁轨’后,地平线希望成为火车头,推动技术的飞速发展。像搭载征程6P的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在2027年或2028年会成为国内15万元及以上售价的车型的标配。”余凯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地平线在发布会上还提出了“用户智驾信任度模型”,这是行业首次就如何提升智驾信任度进行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探索,或将定义智驾行业的新标准,推动智驾行业从无序走向规范。
智能辅助驾驶要达到拟人性
拥有用户的驾驶行为数据,曾是车企智能辅助驾驶竞赛公认的核心优势。但现在这一认知正在被颠覆。
“99%的人类驾驶行为是不值得学习的,更重要的是在虚拟世界的仿真强化学习。”余凯在地平线 HSD 智驾系统的发布会上分享了这一观点。
余凯给出的理由是,大部分人类司机的驾驶技术和习惯并不好。比如刹车太急、拐弯不够从容。“人工智能产品要超越人的水平,不是以人的水平作为目标。”
在余凯看来,智能辅助驾驶要实现的目标是拟人性。“所谓拟人性就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每一个决策都会设身处地展现‘如果我来开车,会怎么样’。如果自动驾驶的行为符合人的预期,人内心会有安全感。所以智能辅助驾驶拟人性是非常重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流传的一份会议纪要显示,相关部门收紧对智能辅助驾驶监管,其中特别提到禁止千人、万人公测。这意味着未来这个领域会更多推动和依赖于仿真的学习。
不少新势力以及传统车企将“全栈自研”视为智能驾驶竞争的制胜关键,以及智能化转型的终极答案,而智驾系统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领域,更是车企自研的核心阵地。
“此前,有车企高管声称,‘要把灵魂(智能驾驶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拒绝与智能驾驶厂商合作,现在已经转向外部合作了。自研智能驾驶系统需要巨额长期投入,与外部供应商合作可快速落地成熟方案,车企可专注自己擅长的制造、品牌和用户运营。”一位业内人士在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告诉记者。
地平线如何看待车企“全栈自研”一事?“做智能驾驶,一定要做到行业顶级水平。如果别人是顶级,你却差一档,消费者就不会买你的车。活在牌桌上就一定要具备顶级水平。”余凯认为,达到顶级水平不一定要“自研”。
余凯坦言:“车企想要全栈自研,我们肯定配合。但实话实说,消费者真的在意这个吗?我觉得不,还是得从用户价值角度来出发,关心用户真正在乎的事情。无论你打咏春拳,还是打太极拳,以达到最终目的为考量,其他都是招式。至于自研还是跟合作伙伴合作都可以,唯一考验标准是能否给用户带来价值。”
实际上,在车企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形势下,效率与速度已然成为角逐的关键“制胜法宝”。地平线作为助力车企提升智能驾驶量产水平的重要供应商,被冠之以“智驾最大公约数”的名号。
余凯认为,“自研+第三方”并行,是智能化拐点来临、行业快速变革期最安全的选择。由于只有极少数车企在资金、人才、技术和数据上具备“全栈自研”能力,开放合作将成为未来主流。他强调:“20%自研与80%合作将成为智驾赛道的稳态与终局。”
活在牌桌上要具备顶级水平
截至2024年,地平线在中国OEM高级辅助驾驶市场占据超40%的份额。2024年,地平线拿到100多款车型定点,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地平线累计车型定点总数增加到310多款。
商业上大的成功背后,源自于地平线对于创新的坚持。2024年地平线研发支出为31.56亿元,同比增加33.4%。余凯称:“我们通过高强度研发建立了竞争隔离带。在健康的财务管理的底线之上,我们一定会提升研发的投入,拉大我们跟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
实际上,研发开支高企是影响地平线盈利的重要原因。2024年,地平线营业收入23.84亿元,同比增长53.6%;毛利为18.14亿元,同比增长68.3%。经调整经营亏损较2023年收窄14.95亿元。
“对于盈利转正,我们一点都不担心。”余凯称,地平线将在2027年或2028年实现盈利。“目前,公司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研发投入,来保持现有的市场地位。”在余凯看来,通过研发构建技术护城河,从而保障现有的市场地位对未来经营至关重要。
作为一家专注于软硬结合的芯片设计公司,余凯认为,毛利率提升一定要靠软件收入。“只有软件才能带来高毛利,所以地平线硬件毛利率会保持在50%左右,软件毛利率接近100%,平均下来能实现60%—70%的毛利率,地平线一直会努力保持这个毛利率水平。”
记者了解到,地平线目前硬件收入大概占总体收入的1/3,软件占2/3。“我们软件端营收占比还是不错的。”余凯说道,“智驾创新不是堆料竞赛,更不是算力内卷地平线,坚持软硬一体技术信仰做一家‘芯片+软件’系统级智驾公司在L5级自动驾驶需求被满足之前智能驾驶一定是软硬结合路线。”
汽车行业从2023年开始出现价格战,在车企喊出“智驾平权”的背景下,智驾行业会不会出现内卷?余凯认为,竞争核心是技术迭代而非低价。地平线通过持续推出高性能产品(如征程6P)保持领导地位,避免陷入价格战。
“如果行业有很多的竞争者,就会出现互相‘竞价’。”余凯称,“我们应该不会存在这种情况,对于地平线更重要的是技术不断迭代,不断推出高性能产品,继而保持自己的领导地位。”
对于智能驾驶行业的未来,余凯判断,未来10年,智能驾驶行业将以10倍速的速度发展,会迅速普及。“最晚到2035年,L5的自动驾驶技术会普及在每辆车上。面向智能驾驶更为关键的未来十年,地平线将继续秉承‘全维开放、公众利他’的生态理念,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成熟高效的量产系统,携手产业上下游推动高阶智驾大规模应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