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5:02:00
每五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饱受消化不良困扰,而超六成症状与日常饮食直接相关。4月9日是国际护胃日,《消化酶类药物临床与家庭用药指导专家共识》正式发布,首次系统梳理了家庭场景下应对消化不良的科学策略。多位权威专家指出,消化酶不足是引发胃损伤和全身炎症的“隐形推手”,科学补充消化酶制剂或成护胃关键。
消化不良伤胃更伤身 专家共识首提“酶不足”预警
消化不良不仅是腹胀、腹泻等短期不适,更是胃健康长期受损的“隐形信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胜良教授强调,胃作为消化系统的“火车头”,其功能异常会引发连锁反应——肠道菌群失衡导致毒素入血,进而诱发全身慢性炎症,甚至波及大脑、关节和内分泌系统。数据显示,我国约25%的人群存在消化酶分泌不足,而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胃肠功能薄弱者风险更高。
《消化酶类药物临床与家庭用药指导专家共识》明确指出,若频繁出现餐后饱胀、食欲不振或排便异常,需警惕消化酶不足。上海瑞金医院邹多武教授解释,消化酶如同食物的“分解钥匙”,其缺乏将导致营养吸收障碍,未分解的食物残渣滞留肠道,成为有害菌滋生的温床。共识建议,家庭药箱应常备复方消化酶制剂,优先选择活性高、安全性好的非处方类产品,以快速缓解症状并降低炎症风险。
从“控糖”到“护胃”:糖尿病患者亟须消化酶综合管理
长期高血糖对胰腺的双重打击,让约30%的糖尿病患者陷入“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血糖波动”的恶性循环。上海同仁医院邹大进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的消化问题不仅是“胃的负担”,更是血糖失控的潜在诱因。高血糖损伤胰腺外分泌功能,部分降糖药加剧胃肠反应,而消化不良又导致营养吸收障碍,进一步影响血糖稳定。
对此,专家共识提出“糖酶联用”策略——在控糖治疗中同步补充消化酶。邹大进教授表示,随餐服用消化酶可提升食物分解效率,改善营养吸收与肠道菌群,且不影响血糖控制。临床实践显示,这一策略能有效打破恶性循环,甚至对肌少症等并发症产生积极影响。陈胜良教授补充,糖尿病患者需尤其注重“细嚼慢咽”和餐后活动,避免久坐加重胃肠负担。
科学护胃从餐桌开始:《共识》详解家庭用药三原则
快节奏生活催生了高脂、高蛋白饮食和狼吞虎咽的进食习惯,这些行为直接削弱消化酶分泌效率。《共识》针对家庭场景提出三大核心建议:其一,调整饮食结构并规律进餐,减少消化负担;其二,出现症状时优先选择含多种关键酶的复方制剂,提升分解效率;其三,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可定期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补充方案。
邹多武教授特别提醒,消化酶制剂并非“万能药”,需结合症状精准选择。例如,脂肪泻患者需侧重脂肪酶补充,而餐后腹胀者应关注淀粉酶与蛋白酶的协同作用。目前,国内已有多家药企推出符合共识标准的OTC类消化酶产品,其成分透明、起效快且安全性高,为家庭护胃提供了便捷选择。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