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16:59:00
技术合同成交额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今年一季度,沈阳市登记技术合同1895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36.12亿元,同比增长47.44%,交出首季“开门红”答卷,为全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800亿元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科技创新
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沈阳工业大学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上抢开局,取得良好成效。沈阳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金亮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签订“五技”合同80余项,沈阳工业大学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000万元。其中,“基于电感制造设备的视觉检测及控制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单笔成交额达到千万元。
刘金亮介绍,学校不遗余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凝练了14个重点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对位服务辽宁省11个重点产业集群,形成百人科技服务团队,深入企业“把脉问诊”,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辽宁省地震安全性评价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地震安全性评价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为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总经理郭晓燕介绍,企业开展建筑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专用软件开发以及其他地震行业相关技术服务业务,10余年来持续不断推动地震安全性评价领域科技创新。今年一季度,企业已签订4项技术合同,合同额260万元。公司董事长丁浩介绍,企业将继续做好技术研发与成果储备,聚焦行业痛点、难点开展定向研发,形成可转化技术包。“我们将努力实现企业技术价值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对接,推动企业向‘技术驱动型’转型,向地域安全技术服务标杆企业进军。”
全市各地区
全部实现一季度指标
今年一季度,全市13个区县(市)全部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指标,呈现出众志成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喜人景象。
铁西区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8.81亿元;皇姑区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4.91亿元,同比增长206%,指标完成率为278%;大东区登记技术合同5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0.17亿元,指标完成率为142%……
与企业心连心、为企业办实事,是各区县(市)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不二法门。
皇姑区设身处地为企业排忧解难,提供上门咨询登记服务,积极帮助重点企业协调解决技术合同登记问题和企业税务难题,为区内优质企业对接国内知名科技型企业以及京辽两地高校专家。皇姑区科技局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博士入企服务行动,助力企业开拓市场、破解技术难题,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大东区将服务模式由“等企业来”转变为“到企业去”,上门开展技术合同登记咨询、政策咨询等服务。一季度,大东区科技局深入企业开展上门服务20余家次。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已形成多方共同参与、协同发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局面。依托双创载体、实质性产学研创新联盟、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纪人(经理人)队伍,形成最大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入实施“奖补”变“股权”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应用场景建设。支持中试基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熟化,已累计产生新产品764个、新技术533项,孵化科技企业664家,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目前,全市拥有各级双创载体285家,省实质性产学研创新联盟325家,省级及以上大学科技园7家,省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69家,技术转移机构67家,技术经纪人(经理人)1136名。
沈报全媒体记者:岳雨
编辑:刘澎
责任编辑:肖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