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9:12:00
当深沉厚重的工业遗存邂逅新锐潮流文化,“包棉1958”文旅项目正通过持续升级焕发新生机,为包头文旅产业注入创新活力。4月1日,记者探访项目施工现场发现,户外街区改造工程正稳步推进。占据位置优势的“包棉1958”,不仅享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与稠密的周边人口基础,更依托居民对品质消费、休闲娱乐的多元化需求,构建起“天时地利人和”的流量磁场。户外街区改造工程将于5月1日竣工,这座融合工业记忆与时尚基因的文旅综合体,势必将为包头文旅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全新动能。
陕西袁家村文旅集团设计总监苟瑜介绍,集团以原包头棉纺织厂历史风貌为文化基底,打造集文化体验与社交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包棉1958”升级项目深度融合老包头特色茶饮与地方小吃,既为老包头人搭建了青春记忆的情感“共鸣场”,也为年轻群体提供触摸城市发展脉络的沉浸式体验平台。目前,作为核心餐饮区域的大茶馆已进入运营调试阶段,所有档口小吃均严格遵循袁家村“匠心”标准,对传统工艺实施全链条品控,每个产品均经过3轮以上的风味测试与流程优化。随着“包棉1958”项目升级的持续推进,未来将有更多主题场景和商业业态陆续向市民游客开放。
当记者推开“包棉1958”的玻璃门,一座复刻原包头棉纺织厂的4米高工业风门楼赫然矗立。匾额上,“包头棉纺织厂”六个朱红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包棉1958”讲解员王怡婷介绍,改造后的场馆打破原有分隔式陈列模式,通过主题化场景设计,将分散的历史物件串联成完整的叙事链条,让参观者一进门就能感受扑面而来的工业气息。馆内陈列的老物件跨越1950至1990年,集中展现了包头地方工业的发展脉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家军工企业的民用产品: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的“草原牌”缝纫机与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的“蓓蕾牌”缝纫机,这对“姊妹花”见证了特殊历史时期军民融合的生产特色。特别值得关注的展品是包头市石拐木器厂生产的森鹿牌樟木箱,作为老包头人婚嫁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它不仅承载着一代人的生活记忆,更成为包头计划经济时代民生工业的典型象征。
记者发现,“包棉1958”升级项目在保留旧厂房红砖墙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容,形成了开放式、步行式的街区空间,并以“包棉1958”一期为核心,形成四大板块,涵盖艺术空间、餐饮、文创、精品零售、娱乐等多种业态,为市民游客带来集吃喝玩购于一体的丰富体验,进一步丰富包头文化消费体验。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