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3:04:00
为英烈寻找亲人,让他们回归故乡,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烈士家属的心愿。
湖南作家王琼华也有一个心愿,就是寻找七一一矿的英雄。
七一一矿位于湖南郴州许家洞镇,它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重要的铀原料。当年,很多人来到这里,为惊天动地的伟业隐姓埋名,有的甚至牺牲在这片土地上。
王琼华曾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了报告文学《籍贯711》一书。其中,有一位名叫邝孔圣的受访者,王琼华始终没有与他取得联系,将书赠予他。
清明节前夕,记者陪同王琼华踏上了完成心愿的路。
邝孔圣是王琼华作品《籍贯711》中一个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名装岩工,负责从坑道向外运送矿石。1955年9月,湖南郴州许家洞镇勘探到具备开采价值的铀矿体,邝孔圣和千余名建设者从祖国四面八方浩浩荡荡奔赴郴州,随后便有了七一一矿。
1964年10月16日,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七一一矿人振奋不已,正是这里的铀矿,为原子弹提供了关键铀原料。然而,由于保密需要,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七一一的故事鲜为人知。
《籍贯711》作者 王琼华:这些七一一的人,对我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作出了很多贡献,但是他们很多人没留下一个字、一段话、一个声音,所以很多人对七一一一点都不了解,我觉得不应该这样。
自2019年起,王琼华深入七一一矿,走遍了矿区的每一个角落,采访了众多的亲历者,到完稿出版总共历时六年,记录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故事。
王琼华:七一一的前身其实是三〇九分队找出来的一个矿体,用另外一句话来说,没有三〇九就没有七一一,三〇九是负责找矿的,当时前前后后他们在许家洞这个地方工作了大概十年左右,1965年左右陆陆续续离开许家洞,去了其他地方。
王琼华所说的三〇九队是邝孔圣的隶属单位,当年叫中央地质部三〇九队,他们是第一批进入郴州的工作队。王琼华了解到,作为先行者,这批人如今健在的已经寥寥无几,而思维清晰、表达流畅的,便只有邝孔圣一人。2023年年底,王琼华到广西桂林采访邝老,将他们的故事写进了书里。
邝孔圣生前采访影像:一个月要搞坑道掘进1000米,那个工期是相当紧张的,大家把它看成一场战斗,是为祖国工业化建设而进行的一场战斗,是为原子弹事业而战斗。即使牺牲了也是光荣的嘛,当时大家心里都是这么想的,所以就这么干。
彼时,邝孔圣精神矍铄,采访现场还即兴演唱了他最喜欢的自己谱曲作词的《地质员之歌》。如今,邝老突然失联,让王琼华担心不已,他决定前往广西送书,探望邝老。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记者和王琼华一行抵达了桂林后,就直奔邝老居住的小区,但敲门却无人应答。
记者查询到邝孔圣的单位现址,最终打听到了老人的消息。
工作人员:邝孔圣去年7月已经去世了。
寻找多月,王琼华没想到等来的是这样的结果。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王琼华和邝孔圣老人的儿子邝思群取得了联系,并在当天见面。
邝孔圣年轻时落下严重肺病,每年都要多次前往医院治疗。但邝老生性乐观,逢人总是一副开心的样子。生前,邝老总会向家人念叨起在郴州的日子,那段峥嵘岁月是他一生中最骄傲最挂念的经历。
王琼华:邝老是我们七一一这个英雄群体的其中一个代表。写邝老,其实我写的是整个七一一矿的历史,写了整支队伍,这一批人他们身上是多么有精神,多么有力量,多么有壮举,甚至把生命都奉献了,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去把这个故事讲好。七一一的题材,值得我一直写下去,而且我一定会写下去,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的话,就是他们“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历史不能忘记他们,后人不能忘记他们。
桂林行程的最后,王琼华和邝思群的家人一起,来到了邝孔圣老人的墓地。在蒙蒙细雨中,王琼华将《籍贯711》郑重地摆放在邝老的遗像前,默哀鞠躬。
责任编辑:朱锦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