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19:29:00
“这是春吗?
这不是春
这是年轮循环的波纹
这是大地睡醒的动人
这是农人扶犁的闹钟
这是墨客提笔的灵动”
还记得
前不久在网上大火的
“沂蒙二姐”吗?
她是来自山东临沂市
蒙阴县坦埠镇水明崖村的
田间诗人吕玉霞
她在生活中用锄头耕耘土地
在社交平台上用诗句记录生活
无数网友被她的才华
和对生活的热爱打动
4月15日
“沂蒙二姐”拾起文学梦想
受邀来到山东大学中心校区
开启了一场难忘的
“一日大学追梦行”
1
“考古能发掘古人们的智慧
如果我能报考山大的话
可能会选择历史或考古专业”
吕玉霞笑着说
而在以考古学系的
文物标本室为基础的
山东大学博物馆
吕玉霞终于有了机会
穿梭于文物与藏品之间
领悟农耕文明下“土地的力量”
斑驳的陶器、泛黄的古籍
就像她写在田埂上的诗句
皆由先人的汗水和智慧凝结而成
同样的土地
同样的期待
在时空深处共振
今天的她
带着这片土地新的故事
走进山东大学
2
吕玉霞觉得
人生唯一的遗憾
就是没有好好读书
虽然没有获得足够的教育
她却有着通透的人生态度
足以写下富有灵性的诗句
也让她在万物复苏的时节
将梦想种进山大的讲堂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作品精读》课上
文学院赵鑫老师念的诗句
仿佛是吕玉霞生活的写照:
田野上麦浪阵阵翻滚
工厂里热烘烘的织布机轰隆隆响着
闲暇时在本子上记录内心想法
......
课后
吕玉霞对赵鑫老师表达感谢
原来书本上看到的知识
与大学课堂上所讲到的
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短短两小时的课堂
却像是走过了词人的一生
临行前
学生送给二姐一本
叶嘉莹的《古诗词课》
时代和年龄的鸿沟
也能在诗词的美好里相融
“诗不仅在韵律里
它也在咱农民的锄头尖上
在麦苗拔节的声响里”
当生于土地的吕玉霞
与学术的深厚底蕴相遇
课堂上的诗意终会
被播撒进松软的春泥里
3
在吕玉霞看来
农人最可贵的精神是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她扎根土地
深谙耕作之艰
是蒙阴县的“种桃达人”
更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
从2023年4月开始
吕玉霞以直播带货的形式售卖果蔬
3年时间共卖出5万单货
成为村镇上的“王牌销售”
吕玉霞不光卖自家农作物
也免费帮助村民们一起售卖
她想把家乡的特产带向远方
与更多人分享这片土地的馈赠
走进山大齐园餐厅
每一粒米
都是农人从春种到秋收的盼头
蒸腾的饭香里
朴实的乡音与青春的谈笑声交织
吕玉霞真诚地对学生们说:
“你们现在是花一样的年纪
一定要把握机会好好读书!”
她也盼望山大青年
多去乡村走走
为承载着希望的田野
注入青春的力量
4
漫步校园
一草一木、暖阳微风
在吕玉霞眼中都具有别样的美
她感慨:
“在大学校园里真好
校园很大,氛围很静谧很舒服
同学们也能自由地
在操场、体育馆运动休息
学校里也都是才子、才女!”
从闻一多雕像走到“冯陆”雕像
吕玉霞聆听前人的故事
也分享自己的创作初心
谈及是否从小就想当诗人作家
吕玉霞回答道:
“小时候想
但又不敢想”
吕玉霞觉得
自己没读过很多书
现在写作
也只是想自己把内容分享出来
她希望
网友刷到自己的文字时
或许会觉得幸福、放松
回顾“一日大学追梦行”
吕玉霞说
“这次山大之行弥补了我最大的遗憾
真的非常想再回到学校学习
这里最吸引我的是书香气
仿佛我也成了同学们的一员
下次要是你们来蒙阴,桃子管饱!”
网友们也纷纷
为吕玉霞的追梦之行点赞
来携麦浪千顷,去载满袖书声
在吕玉霞的脚下
田野和大学的距离不再遥远
蒙阴桃园与山大校园
交换了一个春日
共同哺育一位诗人
其间不经意落下的草籽
终将绽放成漫山遍野的诗行
综合自山东大学微信公号、央视新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