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8:20:00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民声,即民众的声音,是人民心声的反映,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而民生,则指民众的生活,是人民幸福感的直接体现,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党员干部要做好群众工作,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顺应社情民意,也要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地融入群众,真正地倾听民众的声音,方能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精准把握群众的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倾听民声,就是要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通道,也要做到“你呼我应”,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护民利、暖民心。
倾听民声,勇于站出来应声。知民意、晓民情,是为民解忧的基础和前提。“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党员干部要了解群众的实情、倾听他们的心声,就需要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到现场去看,到群众的身边去听,善于在叫骂声、牢骚声中发现群众不满意、不乐意、不高兴的地方,厘清群众的“问题清单”。党员干部通过线上线下倾听民声的同时,要主动站出来应声,对群众的问题不忽视、不逃避、不回避,勇于接下“问题”,又要强化跟踪监督,回应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切实把群众的“心声”打捞上来。
凝聚民智,把准民意的脉搏。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党员干部要“纳群言”,也要“踱万步”,深入到群众的身边,拉近干群之间的距离,在面对面、心贴心的对话之中,更好地了解群众的现实情况,对他们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本“明白账”。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拥有大智慧、大力量,要更好地解决群众的问题,既要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顺藤摸瓜,善于在源头上下功夫,厘清问题的症结,也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鼓励群众参与治国理政,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中,凝聚群众智慧,为解决群众的问题提出更多的好建议,切实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解决民忧,让民意变成满意。群众满意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要以“民声”定“民生”,也要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化解群众的堵点、难点、痛点,切实为民解忧,以实际的行动赢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进一步增进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党员干部要把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变成所干,既要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之问,摆正人民公仆的位置,也要不断提升联系群众、解决问题、创新工作的能力,不仅能把每一个问题解决到实处,更能办到满意处。改革好不好,有没有成效,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要让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的评定,当好“裁判”,让每一项工作真正地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方能把“民生清单”变为“幸福清单”。(王文兵)
编辑:严哲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