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7:41:00
□蒋璟璟
“我们所有行程都定好了,平台打电话告知酒店无法接待,我们都傻了。现在再去重新订,酒店价格高了不少。”近日,网友小丁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糟心经历:她和朋友提早两个多月订的五一期间的酒店,这两天被告知无法入住。小丁的帖子评论区,还有不少人表示预订了同一家酒店,也面临同样的情况。(潮新闻)
假期出游将至,眼看着即将入住,某些酒店精准卡点毁约推翻订单,着实给当事人来了个措手不及。类似的案例,并非孤例,也不是新近才有的新花样。事实上,几乎每个节假日,类似的故事都会上演一番。虽是雷同的剧情再现,但还是有些新变化。整体而言,较之前些年,在此类单方毁约事件中,消费者的维权渠道更多了、获得补偿的机会更大了。被媒体关注的小丁,已经得到了相应的补偿,这并非偶然。
在多起案例中,消费者就“酒店毁约”向平台举报后,都得到了相对妥善的处理。比如说,有些平台按照既定政策,“优先协调原酒店升级房型或帮助客人预订附近同等酒店,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差价”,还有些平台则是“退一赔三,先行垫付”——在此事上,平台方非常难得的,没有推诿塞责,也没有与违约酒店沆瀣一气,而是坚定地维护了用户的权益。这一姿态,与以往在“幽灵民宿”“灌水刷好评”“酒店照骗”等事件中,平台的消极作为构成了强烈反差。
之所以如此,倒不是说平台忽然觉悟高了,而还是由于实实在在的“成本—后果”计算。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核实酒店是不是单方面毁约、撤销订单,并不会给平台增加太多额外的成本,这与需要派员线下复核的“幽灵民宿”“酒店照骗”是两个概念。从另一个角度说,可靠性与履约信用,关乎着平台根本性的公信力——如果不能就此展现担当、保护用户,某些平台今后的信誉将无从谈起。孰轻孰重,平台是能掂量清楚的。
旅客、平台、酒店,在特定场景下,构成了某种稳定的三角结构,酒店民宿单方面“毁约”,其投机套利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可能得不偿失。酒店取消低价订单,挂高价重新上架,看似能够多赚一笔。但若是算上“违约赔偿”以及被平台流量降权的风险,很可能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很多时候,隐性的信用成本是巨大的、长期的,其远非靠着失信“不当获利”所能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