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8:36:00
晨雾未散的云南省文山市街头,一名身着壮族服饰的汉子拄着木棍,一瘸一拐挪进文山郑保骨伤科医院大门。诊室里,67岁的院长郑玉华正用酒精灯燎着银针,见到老熟人露出自然的微笑:“去年栽三七摔伤了腰,今年是又去爬树采蜂蜜了?”
这番家常对话,开启了郑玉华行医问诊的寻常一日,候诊椅上已坐着穿靛蓝服饰的苗族阿婆、包着头巾的瑶族妇女和晨练扭伤的老人……
20岁那年,郑玉华在自家楼房挂起“诊所”木牌,创办文山州首家民营诊所。凭着家传“郑氏黄帝九针医术”见效快、费用低的优势,这间小诊所用40余年光阴,成长为全州首家民营中医专科医院。诊室内斑驳的接诊登记簿显示,40多年来,郑玉华与同事们合计接诊病人已逾60万人次。
医院传习馆内,九枚银针静静陈列,最细者如发悬丝。这些见证七代传承的针具,曾险些湮灭于“传男不传女”的祖训。郑玉华永远记得13岁那夜,父亲将木制针匣放入她掌心:“祖宗规矩该改改了,医道比祖训更重要。”火塘跃动的光影里,少女接过的不只是银针,更是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
夜里,郑玉华总能回忆起儿时跟随父亲四处行医的场景。彼时的文山州因为地处边疆,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各族群众背着背篓走几十里山路求医的场景,深深印在这位年轻医者的记忆里。
医院褪色的义诊地图上,百余个村寨名如繁星散落。郑玉华带领医疗队踏遍山乡——车辆难行的山道,就换乘马匹;语言不通的村寨,便比划着诊治。诊室抽屉里泛黄的医药费减免单,叠成了特殊的功勋簿:累计为4000余名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
当“郑氏黄帝九针医术”入选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位代表性传承人深夜伏案的身影愈发常见。“医术应是全人类的财富”,秉持此念,她如当年的父亲一样再次打破祖训,摒弃“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将秘技倾囊相授。夜深人静的时候,值班护士经常发现郑玉华还在医院传习馆内编写教案。
师承班上,她总要逐个纠正年轻医师的持针手势。“培养一个成熟的中医师,比种棵三七还难。”看着教室里年轻的面孔,这位67岁的医者既欣慰又急切,“中医是活着的文明,虽然传承的难度不小,但总归是找到了年轻的血液。”(记者彭奕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