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17:21:00
1958年在金川发现的一块绿色孔雀石,指引着来自大江南北的各族开拓者们聚集在龙首山下,使这里发展为多民族聚集地区。金川区下辖2个镇、27个行政村,6个街道、26个城市社区,域内总人口26.23万人,生活有汉、回、藏、东乡等34个民族,是金昌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绽放着多民族互嵌交融的耀眼光芒,书写着“五个共同”的华彩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近年来,金川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为载体,紧扣“省委赋予金昌打造‘五城’、金川区打造‘四个新标地’的使命任务,围绕‘六区’建设,着力构建‘五高’体系”的总体工作思路,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全面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金川实践新篇章。
坚持以“领”定向,凝聚创建工作强大合力。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鲜明主线,一以贯之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是动员部署“统思想”。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创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组织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区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会、区委重点工作会等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学习领会精神实质,研究制定工作举措,分工负责抓好落实,确保全区创建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健全机制“重落实”。区委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齐抓共创体制机制,多次召开创建专题会、工作推进会等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协调解决问题,安排重点工作,推动创建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三是压实责任“强担当”。全面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共同责任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政治巡查、政绩考核等工作范围,制定印发《金川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方案》等文件,系统梳理重点工作任务,项目化管理、责任制推进、清单式落实,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坚持以“文”铸魂,共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始终坚持把搭建多元载体、强化宣传教育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的有力抓手。一是着力打造重点点位。按照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要求,着力打造南京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示范带”、北京路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示范路、镍都开拓者纪念馆“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紫金花海、龙首湖公园、电商产业园、双湾镇中心小学宣教阵地等一批成效突出、群众认可的文化实体,高密度在施工围挡、旅游景区、小区楼栋、公交站台设置民族团结进步墙体广告、公益海报和宣传标语,以“有形”的广度,将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紧密融入生产生活各领域、各方面。二是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全面系统配优理论宣传“套餐”,持续组织开展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十场千人”大宣讲,积极举办“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专题讲座,扎实开展“一把手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精心编制《石榴花开》民族团结进步精品课程,创新编排市二小千人民族舞、“民族团结助兴邦”快板小曲,大力开展“红领巾讲解员讲民族团结故事”、百姓大舞台民族团结进步专场演出、城乡融合全民健身社区运动会等活动,全方位实施“万屏点亮”行动,持续深化“融媒体+民族团结”宣传模式,及时更新推送工作进展和成果成效,以“有感”的温度,全方位解读阐释民族政策理论,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金川故事。三是延伸拓展创建内涵。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基层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有效融合、一体推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村规民约,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日,动员全区各镇各街道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打造“红石榴籽一家亲”党建特色品牌、新时代文明实践“红石榴”驿站和“籽籽同心爱心屋”,组建“红石榴籽微宣讲”等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开展“敲锣打鼓送荣誉”“婆媳互夸”“民族团结一家亲,巾帼同心向未来”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常态化评选表彰“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以“有效”的力度,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做民族团结的倡导者、实践者。
坚持以“业”强基,助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始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总钥匙,扎实推进“三项计划”,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一是全面夯实发展基础。紧盯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示范区、优化营商环境示范区、文明培育实践先行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目标要求,深入实施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农产品加工业提级扩能“两大行动”,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城乡融合产业示范园、城乡融合数字化高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能源、加工制造、资源综合产业链群,积极支持各族群众在旅游产业、夜间经济、餐饮服务、批发零售等领域创新创业,2024年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492.41亿元,增长14.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8971元和28522元。二是加强居住空间嵌入。全面完成城市更新行动补短板项目,建成投用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一体布局完善城市充电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有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冬季清洁取暖改造、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户厕改造、天然气入户等工作,各族群众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三是实现教育教学嵌入。深入实施教育“五好工程”,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强基础补短板项目,持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区五幼开园招生,区四幼、区六幼开工建设,各族学生实现就地就近上学。四是促进工作就业嵌入。认真落实就业创业各项政策,加快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扎实开展“援企稳岗·服务千企”行动,持续加大就业岗位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转力度,积极输转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助力高原夏菜产业发展,全力支持临夏籍来金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畜牧产业,全力打造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共治的就业创业环境。
坚持以“融”促和,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根基。始终坚持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大力推进主动创稳行动,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一是以网格化为基础,做细各族群众服务保障。依托村、社区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打造“红石榴”服务驿站,坚持用好基层协商民主议事、“有事找书记”和“连心促振兴”“连心促治理”1456工作法等工作机制,积极为各族群众提供政务代办、就业创业等服务,全力协调解决子女入学、医疗救助等方面实际困难和合理需求,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是以大调解为依托,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综治中心、网格管理、“三调对接”、信息平台等实战化机制,注重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加强法律法规的宣教和释义,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权益保障等服务,推动实现纠纷化解和法律宣传同步进行。2024年,全区共受理、调处各族群众矛盾纠纷3123件,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06件。三是以大团结为目标,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积极优化民族成分变更等行政审批程序和网上办理流程,强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工作,持续巩固清真概念泛化整治成果,严格落实《甘肃省清真食品管理条例》,扎实开展清真食品安全联合监管、联合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了清真食品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确保域内清真食品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供稿:金昌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