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5:18:00
(本文作者祝波,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在美国关税政策及脱钩断链盛行的大环境下、汹涌澎湃的逆全球化浪潮中,学界与业界都应该冷静思考,把事件与常态进行区分,基于全球化发展的底层逻辑与企业全球化布局实践,界定新的约束条件,为企业跨国经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我与美国麻省固体能源公司首席制造官Daniel Li进行了深度对话,一起再审视全球化,我们一致认为,企业的生存发展需求和逐利本质是驱动全球化布局的内在动力,全球化是一个持续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美国新关税政策的铺开,标志着全球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企业主导的全球化,基于全球自由贸易和资本自由流动为基础,运用垄断优势进行全球化布局,获得更大市场空间和垄断利润。新阶段的全球化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主导的全球化不同,新时代的全球化虽然有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动态布局,更重要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主动出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布局,在新的约束条件下开拓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新时代的全球化,跨国经营企业面临新的约束条件,更多受制于地缘政治、贸易摩擦和监管变化。跨国经营企业必须做出的答卷就是:系统性统筹,全球化布局,提升价值链韧性,识别并规避各类风险,保持战略柔性和组织敏捷,保证企业生产运营安全和生存发展。
一、优化全球价值链的布局,加强区域模块化运营
面临地缘政治因素和贸易摩擦难题,跨国经营企业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贸易规则和关税政策,调整全球资源配置的策略。
优化全球价值链的布局,识辨出调整布局的风险。面对新的外部环境,跨国经营企业既要考虑供应链安全,又要考虑运营效率,实现两者的平衡。通过优化价值链布局,规避关税变化带来的风险;通过自身价值链调整,抓住混沌状态可能带来的新机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有些企业为规避地缘政治、关税等带来的经营风险,尝试跨国投资建厂或将生产基地搬迁,比如有些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至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就是例证。但生产基地的搬迁绝非易事,尤其是对于产量有限、资本受限的成长型企业,往往带来巨大的运营负担和跨国管理难题。更重要的是美国关税政策的频繁变化,使得生产基地搬迁同样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对美国对东南亚国家关税政策的变化,给生产基地放在东南亚国家企业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有企业把生产基地搬回美国本土也是一种选择。但现实是,美国本土生产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在锂电池制造方面,美国的大规模制造能力方面存在缺陷,包括本土化原材料、生产线设备和工程师等不足,并没有建立起支持大规模制造的完整生态体系,缺乏从原材料采集、零部件制造到技术工人培训的完整链条。当前美国的关税与产业政策充满不确定性,使企业举棋不定。对于成长型企业而言,受到不确定性的冲击尤其猛烈。
重视区域模块化运营,加强与供应商合作深度。面对关税政策以及地缘政治约束,跨国经营企业在全球化布局过程中,强化区域化生产网络。在全球化的某个区域,加强模块化发展,在特定区域,加强协作,构建区域内稳定的生产运营网络。成熟的跨国公司通过采购渠道多元化,开辟备选采购渠道,减少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供应商的依赖。同时,加强区域供应商之间的深度协作,通过与供应商定期每周互动的紧密协作机制,共享市场、技术等预测数据,促进研发设计的资源共享,强化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协同,从根源上提升产品抗风险能力。对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尤其是在新技术、新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较大难题。成长期企业要稳固供应链,必须与关键供应商建立稳定的紧密合作关系,如果采购量未能达到供应商预期,早期合作带来的优势就会消失。
二、构建数据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智能化决策体系
企业供应链的安全涉及库存策略与仓储规划。面对供应链不确定性,企业采取增加安全库存的策略。充裕的仓储策略虽然增强了抗冲击能力,但库存的增加会占用大量资金,影响了经营性现金流,而且增加了仓储成本。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是现金流,在仓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保障现金流的安全变得非常重要。对于资金比较紧张的成长型企业来说,现金流压力和成本压力更加大。
运用现代技术,扩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用,提升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通过数据分析,对市场变化、原材料需求等进行预测性分析,通过人工智能进行供应链监控,识别市场需求变化、现有生产能力偏差、预测原料短缺等,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企业评估原材料的仓库容量及风险模型,提前备货关键物料,尤其是交期长且存在供应瓶颈的原材料部件。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物流节点,及时提出预警,敏捷应对,提升全球价值链韧性。有些企业选择与供应商协商,定期发送定量货物,或采用空运和海运联动方式缩短交付周期,或者通过谈判付款周期,以缓解现金压力,在保障生产连续性的条件下,控制成本增长。企业通过区块链的应用,缓解供应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在错综复杂的关税环境中,通过调整定价的策略,比如采取合法地转移定价,使得企业整体承担关税成本最小化。
三、保持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柔性与组织敏捷
全球价值链布局是战略层面决策,需要谨慎论证。提升全球价值链韧性,是战略抉择和组织变革的转型升级,跨国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战略远见越发重要。跨国经营企业需要从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根据企业的基本定位,着眼于全球价值链打造,进行系统化考虑,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对自身商业模式进行重新构建。通过与全球供应商深度合作,建立可视化系统,保持战略柔性和组织灵活性,提升适应力、协作力与远见力,这可能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
构建企业应对外部政策环境变化的敏捷转型机制。面对多变的政策,企业保持战略柔性,采用“情境规划”策略。现在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是90年代开启的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基于自由贸易和专业化分工基础,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运行体系。地缘政治及关税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打破原有全球供应链体系,引起国家之间不良对抗竞争。通过关税政策试图人为重置全球供应链,带来的是混乱,最终还是不能改变经济发展规律,很可能迫使供应链回归原有体系。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监管走向,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案。比如,如果美国继续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企业要调整供应链的采购思路,保证供应链的安全;如果美国继续强化制造业回流政策,企业作出产业布局调整,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对自身商业模式进行优化或者重构。面对外部的重大未知现状,企业可以选择自我变革,适应环境和市场。
对跨国经营企业来说,面对变幻不定的外部环境,通过供应链协作、数据驱动的决策与组织灵活应变,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既要保持供应链的相对稳定,又要敏捷应对,开辟新的供应链,在新的约束条件下增强企业供应链韧性,在动荡环境中得以生存与发展。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