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7:08:00
在海底一千米,一颗“中国星”逐渐亮起——这是由西湖大学流体智能与信息化实验室研发的新型无人潜航器“西谷II号”创造的奇迹。“西谷II号”近期在中国南海海试成功,世界首次在深海无氧环境(1100m)实现小型斯特林发电机发电。
斯特林发电机点亮中国星实时画面
从“可达”到“可动”:仿生潜航器的进阶之路
两年前,“西谷I号”以仿生结构驱动技术首次抵达海底2000米,实现“可达”;如今,“西谷II号”更进一步,在2000米深处完成灵活机动、自主巡航等复杂动作,迈出“可动”的关键一步。
“西谷II号”下放时
这台长3米、宽3米、高1.5米的潜水器,外形复刻了海洋中的“魔鬼鱼”蝠鲼。
团队认为,“鱼”才是海底世界的主宰。鱼形机器人能更好地适应水下的环境、保证平衡性,同时提高能效和灵活性。此外,仿生外形和柔性鱼鳍驱动可将噪音与水流扰动降至最低,减少对深海生态的干扰。
“深海舞者”的硬核实力
“西谷II号”的核心突破在于其智能运动能力:它能像真鱼一样急停、原地转向,在激流中保持稳定,还能通过自适应系统实时调整深度与姿态,自主规划最优航行路径。
“西谷II号”深海运动画面
这些能力并非“表演”,而是为实际作业量身定制——未来能够在自然勘探、珊瑚礁观测、生态修复、海底采矿、设备维修等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资源采集与海底工程的复杂任务中大展身手。
“90后”团队与大海的浪漫博弈
操控这一系列“世界首次”的是一支年轻的团队,8名核心成员均为“90后”,年龄最小的博士生出生于2001年。总设计师李伟琨和总负责人范迪夏带领团队历经近一年研发,又因“等船、等设备、等人、等天气”多次推迟海试。
完成任务后回收中的“西谷II号”
2025年2月25日,“西谷II号”终于随“嘉庚号”科考船启航。李伟琨难忘3月4日的夜晚:科考船一侧月明星稀,另一侧乌云压顶,风浪逼近。“那晚我们争分夺秒调试设备,就像与自然博弈。”他回忆道,“但正是这种未知与挑战,让深海探索充满浪漫。”
未来:从“可用”到“好用”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潜水器的‘可达、可动、可用、好用’。”范迪夏团队相信,通过不断提升潜水器的性能和适应性,可以更好地满足深海探索和作业的需求,为海洋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出海前“西谷II号”团队大合照
随着“中国星”在深海点亮,人类对海洋的认知边界正被不断拓展。正如范迪夏所言:“中国的载人潜器,在世界技术层面上处于领先地位了。希望我们的无人的新型的潜器,能和我们载人潜器共同发展,形成在技术领域占领高地的海洋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