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5:47:00
光明日报记者 朱蒂尼 耿建扩
春意正浓的河北保定,迎来一场音乐盛宴。近日,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广联合会”)音乐委员会与保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乡村音乐主题沙龙”在保定举行,来自全国音乐界的专家学者共话中国乡村音乐的发展。不久之后,第二届中国·保定乡村音乐大会也将在此举行。这座浸润着燕赵古韵的历史文化名城,以音乐为媒,展现着生机勃勃的气象。
“种”在中国人心里的音乐
“中国乡村音乐是‘种’在中国人心里的、从血脉中流淌出来的音乐。”中广联合会音乐委员会副会长卞留念说。他认为,提到“乡村音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作为舶来品的“欧美乡村音乐”,但其实我们也有独具特色的乡村音乐传统。无论是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还是江南水乡的丝竹小调,中国乡村音乐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本真的情感、最质朴的声音。
从《诗经》中的风雅颂到太行山夯歌、白洋淀渔谣,中国乡村音乐始终是中华文化的记录者。中广联合会音乐委员会会长、作曲家张宏光说:“中国乡村音乐承载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是民族文化归属感的重要载体,传递着人们对土地最深沉的爱。”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教授宝玉认为,中国乡村音乐强调“乡土情怀”与“家园意识”,是民俗文化与人文精神的独特表达。
“中国乡村音乐不仅是我们的文化根脉,更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冯卓慧说。今天的中国乡村音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演唱方式和曲调风格,而是与流行音乐、电子音乐、摇滚乐等元素相融合。
悠悠古韵,律动新生
保定是河北梆子的发祥地之一,是《小白菜》《放风筝》等经典民歌传唱的地方,这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定老调、哈哈腔,还有传承数百年的雄县古乐。“保定拥有独特的文化积淀,发展乡村音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众多专家认为。
保定近年在音乐传承方面成绩不俗。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扈氏唢呐、管子制作技艺传承人户宝金,曾出版唢呐、板胡、二胡独奏专辑,并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进行艺术交流,他制作的乐器远销海外,深受青睐。自2011年起,保定清苑区戏曲节开启“非遗曲种直播之路”,河北梆子、哈哈腔等在各大平台亮相。“保定戏曲文化研究与线上传播”项目拍摄的短视频《保定老调〈潘杨讼〉选段》,被文旅部科教司评为示范作品。2024年12月,参与“打卡中国·古韵潮音——你好,京津冀!”网络国际传播活动的外国网红博主们,在保定用编钟和大鼓演奏中国传统音乐;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埙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于连军,为来自世界各国的博主们介绍并演奏陶埙,被赞叹“让世界看到中国美”。
“中国乡村音乐走出国门、拥抱新媒体,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用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展示民族魅力,能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冯卓慧谈道。
音乐赋能文旅发展的实践
火起来的不仅是音乐——中国乡村音乐大会在保定扎根后,也为文旅发展注入新动能。
据保定市文旅局统计,2024年首届中国乡村音乐大会期间,保定旅游火爆: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18%;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西大街游客量同比增长330%;全市旅游总收入1322亿元,较上年增长显著。央视农业农村频道“农民春晚”总导演王延星表示:“音乐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流量’向‘留量’的转化。”
曾参与运作国内多个音乐节的导演刘翼铭,分享了音乐节为城市注入活力的一组数据: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如2024年上半年,成都举办68场音乐节,带动周边消费超25亿元;赣州“扶摇直上”音乐节3天带动超15万人涌入。二是间接经济效益,音乐节促进产业链延伸,推动文创、农业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三是创造就业,音乐节能带动志愿者、酒店、零售业等岗位的需求。四是打造城市名片,如张北草原音乐节、杭州国际音乐节、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节、常州太湖湾音乐节等。他也希望,“中国乡村音乐大会”不仅能成为保定的城市名片,更能以此为契机,进而服务城市发展。
或许可以说,这也是一场音乐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我非常期待借助保定‘中国乡村音乐大会’这个平台,音乐人能够创作出一批有温度、有深度、有维度,又有艺术性、地域性、创新性的音乐作品。”湖北省音协副主席周曼丽说。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8日 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