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1:12:00
来源:【中国食品报融媒体】
3月29日,“中国食药同源产业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座谈会在中国食品报社举行。中国食品报社社长黄国胜、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秘书长蔡宝光、北京黔菜协会书记王其辉、中国食品报社相关负责人出席座谈会。会议由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华饮食文化专项基金主任高福博士主持。
会议深入探讨了中国食药同源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并提出了建设示范基地的实施方案。
黄国胜介绍:“《中国食品报》创刊41年来,始终深耕食品领域,见证并推动了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历程。当前,我们正站在大食品、大农业、大健康融合发展的新起点,这些领域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黄国胜强调:“从源头基地建设到终端膳食服务,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和创新实践模式,将把优质的食药同源产品呈现给广大消费者。近期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开展健康消费专项行动,这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食品消费升级将聚焦营养健康领域,食药同源产业在基地建设、产品研发、膳食服务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重要的健康价值。”
“中国食品报社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整合资源、搭建桥梁,全力支持食药同源产业发展,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黄国胜表示。
蔡宝光强调:“食药同源产业根植于中华文明‘饮和食德’的哲学智慧,与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形成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这一传承千年的健康密码,正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价值。”
蔡宝光指出,用文化赋能行动,打造“有故事的健康食材”。让食药同源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以公益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科技之力激活产业动能,共同书写食药同源产业助力“健康中国”的新篇章。
王其辉介绍:“贵州是食药同源产业发展的天然福地,这里不仅有以黔菜为代表的国家地理标志饮食文化,更孕育了苗医、侗医药等见草木而知药理的非遗智慧。”
独特的立体气候与生态屏障,造就了贵州“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药”的资源禀赋。从梵净山的黄精、天麻,到雷公山的石斛、灵芝,2300余种道地药材与特色食材多维滋养着这片土地,形成了食药同源、康养共生的产业基底。
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贵州正以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重构发展路径:既要让黔菜文化插上食药同源的翅膀飞向全国餐桌,更要通过“非遗+科技、生态+产业”的融合创新,将民族医药精髓转化为现代健康解决方案。
北京黔菜协会执行会长、中开丝路生态产业集团董事长张志刚强调,食药同源产业需重构投资逻辑与产业生态,突破传统基金聚焦单一项目的局限,转向覆盖种植、加工、市场的全产业链闭环体系。通过整合政策资本、科技转化与风险对冲工具,政策资源侧重标准化种植与品牌渠道建设,科技力量攻关高附加值产品研发,风险机制平衡短长期效益。构建“政产学研投”共同体需打破领域壁垒。政府对接国家战略引导基建投资,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加速技术转化,金融机构创新ESG等投融模式,同时建立农户、企业与村集体的稳定收益分配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增强产业透明度与消费信任。未来,需以系统思维统筹政策支撑、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形成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提供可持续产业动能。
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助理骆红柳指出,《中国食药同源好产品评价通则》自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已发展成为行业提质增效的“金钥匙”。众多食药同源类产品纷纷申请认证。标志着我国食药同源产业迈入标准化发展的新纪元。
示范基地建设是标准应用的战略升级,这不仅体现在从单品认证向全产业链质量控制的纵向深化,更实现了从区域试点到全国布局的横向拓展。特别是通过“标准+科技+品牌”三位一体创新模式,这正是新质生产力在食药同源领域的具体实践。
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投资协会、博鳌国际美食文化论坛、辽宁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等机构的专家及企业代表围绕政策落地、技术攻关与市场拓展展开研讨。代表们分享了在食药同源领域的实践案例,一致认为示范基地建设需政府、行业组织与企业多方协同,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会议提出,示范基地将以贵州省特色资源为基础,构建“产、研、标、销”一体化生态体系,重点实施三大核心任务:一是基础设施升级。建设县乡村三级供应链网络,配套冷链物流与中央厨房体系,开发即食型功能食品。二是标准化创新。建立食药同源物质功效验证体系,推广生态种植技术,推动特色产品通过电商渠道出村进城。三是产业融合赋能。打造种植观光与康养体验综合体,整合民族医药资源,形成“线下实体+线上全域+B端定制+文化赋能+供应链优化”的市场联动模式。
会上还发布了《关于共建“中国食药同源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平台的建议书》,明确将依托政策支持与资源优势,上半年在贵州创建基地,为全国食药同源产业提供可复制的经验。(王方)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