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23 13:04:01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
1、老子
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后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祸莫过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均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卷34)
2、孔子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孔子)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
3、庄子
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庄子 让王篇》
养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庄子 逍遥游》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 山木》
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
——《庄子 秋水》
4、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
5、荀子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公生明,偏生暗。端悫(que谨慎)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不苟》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无行过矣。——《劝学》
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公正则下易直矣。(《荀子 正论》)
6、韩非子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韩非子 《解老》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韩非子 《韩非子》
7、董仲舒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圣人为天下兴利也。
至廉而威。
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
8、王充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
9、王弼
1、物无妄然,必有其理。
2、故物,苟不以求离其本,不以欲渝其真,虽入军而不害,陆行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则贵也,信矣。
10、何晏
圣人之情,应物而不累于物也。
11、韩愈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与孟尚书书》
足乎已无待于外物之谓德。 ——(原 道)
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 (原 毁)
大丈夫文武忠孝 ,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 (送石处士序)
12、周敦颐
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
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通书》
“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同通书 公第37》)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
13、程颢
1、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2、至公无私,大同无我。虽渺然一身,在天地之间,而与天地无异也。
3、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者。
4、惟其与万物同流,便能与天地同流。
5、理者,天下之公,不可私有也。
6、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7、“德不孤,必有邻”,一德立而百善从之。
8、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
9、视民如伤,颢常愧此四字。
10、一命之仕,苟存心于爱物,与人必有所济。
11、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
12、浩然之气,天地之正气,大则无所不在,刚则无所屈,以直道顺理而养,则充塞于天地之间。
13、克己则私心去,自然能复礼。
14、节嗜欲,定心气。
14、程颐
1、圣人致公,心尽天地万物之理,各当其分。圣人循理,故平直而易行。
2、圣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
3、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
4、政在修己,身正则官治。
5、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
6、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取也。
7、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临人则人化。
8、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9、天下之治,正家为先。治家之道,以正身为本。
10、家人之道,利在女正。女正则家道正矣。
11、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
12、学本是修德,有德乃有言。
13、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
14、将以治人,必先治己。
15、正心以正身,正身以正朝廷百官,而至于天下,此其序也。
15、朱熹
圣人之道,进则救民,退则修己,其心一而已。
修德之实在乎去人欲,存天理。《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37
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朱子,188)
善与人同,公天下之善而不为私也。(朱熹222)
16、陆九渊
1、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2、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
3、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4、闻善而慕,知过而惧。
5、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公心,圣贤所以为圣贤者,不容私而已。(陆九渊《与唐司法》199页)
17、王阳明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4、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5、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6、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
7、攻吾短者是吾师。
8、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18、李贽
1、童心者,真正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2、 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广取;所广取,故其人愈高。
3、凡有聪明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4、物不经锻炼,终难成器。人不得切琢,终不成人。
5、克己者,无己也。无己可克,故曰克己。
19、黄宗義
1、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
2、学则可以守身,可以治民,可以立教。
3、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4、利害之端,常伏于思虑之所不到;疑间之萌,常开于堤防之所不及。
5、夺天下之公利,徇一己之利,是谓国贼。
6、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20、顾炎武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3、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盖无廉则无所不取,无耻则无所不为。不廉其源皆生于无耻也。
21、王夫子
1、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
2、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3、质以忠信为美,德以好学为极。
4、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
5、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
22、康有为
1、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2、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
3、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
4、开诚心,布大度。
5、仁也以博爱为本。
6、蒙养之时,以德育为先。
23、梁启超
1、人须有尽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的乐趣。
2、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3、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之不可缺之具也。
4、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兴。国人尽是旁观者,国虽大必亡。
5、君子以自强不息,知其不可而为之。
6、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24、孙中山
1、天下为公。
2、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3、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4、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心做大官。
5、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心信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
25、鲁迅
1、我们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4、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5、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6、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